自猶太人和耶書亞 (希伯來文中耶穌的意思) 結緣,就總有一小撮猶太人相信祂,歷史上這些猶太人融入基督教後便不再被視為猶太人。今天情況已有所改變,彌賽亞猶太教信徒不再需要作出重大的抉擇︰繼續當猶太人還是成為基督徒,也不需要因進入基督教教會而放棄自己猶太人的身份。
在頗長的教會歷史裏,基督徒並沒有機會接觸聖經,信徒只能依賴當時神父教導他們聖經,而且通常是拉丁語,所以只有少數人能研讀聖經。16世紀的宗教改革及印刷術的演進帶來改變,愈來愈多基督徒能自行閱讀聖經,最終信徒從聖經裏發現神對以色列人仍有未完成的諾約和計劃。
因研讀聖經,知道神會依約重招祂的子民回到以色列的土地,應許會復興以色列國。信徒感到振奮,於是在18和19世紀期間,有更多人堅定地接觸猶太人,向他們傳福音,令人對以色列國的復興抱更大期望。
彌賽亞運動的開始
首先萌生出「希伯來基督徒」的概念。德國的新生鐸夫 (Nikolaus Zinzendorf)和俄羅斯的約瑟夫拉比諾維茨 (Joseph Rabinowitz)兩人不謀而合在兩地嘗試引導猶太人敬拜耶穌,可惜都功敗垂成。直至1849猶太信徒才有一個專屬敬拜主耶穌的地方,就是耶路撒冷的基督堂,所羅門亞力山(Solomon Alexander)成為以色列首位新教主教。當時以色列的信徒不多,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督徒害怕以色列國立國後的劇變,所以紛紛經海路逃離以色列。1948年以色列立國時僅有少於25位猶太信徒。
新的國度新的開始
以色列立國後,雖然容忍信徒的存在,但極之厭惡和仇視將福音帶到本土的人士,因為猶太人認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是受新教基督徒的影響。以色列立國初期,在掙扎求存時,更視有關耶穌的講論為威脅。雖然被唾棄,以色列的彌賽亞信徒人數卻與漸增長,大概每十年增長三倍。緊接着是70年代和90 年代兩次的大復興。第一波復興源自美國的「耶穌運動」(被視為1967年耶路撒冷事件的聖靈工作後續),第二波復興源於俄羅斯猶太人迅速傳播福音(受益於1989年伯林圍牆倒塌)。因第一波復興與「耶穌運動」相連,猶太信徒改稱自己為「彌賽亞猶太人」而不再自稱「希伯來基督徒」,他們認定自己身份和責任與猶太人一般無異,生活和敬拜方式更為貼近猶太文化。此時一部份美國猶太人移民回到以色列,部份現役牧師便是從那時服侍會眾至今。其後俄羅斯猶太裔信徒陸續返回以色列,以色列信徒數目大大增加。今天以色列有200多個彌賽亞猶太教團體,在國外數目更多,且不斷增加。
第三波復興
戴夫布里克納 (Dave Brickner of Jews for Jesus) 相信現正進入猶太人信主的第三波復興。這次不再是美國和俄羅斯回歸的猶太人信徒,而是在以色列土生土生的猶太人擁抱耶書亞。為什麼會產生新一波的復興?主因是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興起。以往一本新約全書是千金難求,今天任何一個對信仰好奇的以色列人只要在搜尋器鍵入「耶書亞」或「彌賽亞」,便可獲得有關資訊,當然也包括希伯來文新約聖經。在隱密的互聯網世界內,猶太人可以自由地、安全地探討信仰,尋找有關彌賽亞的資訊。
在這背景下,埃坦巴 (Eitan Bar) 開始建構一個為以色列人服務的的希伯來網站,好讓他們更容易(及匿名)在網絡上找到有關耶書亞的資訊,甚或網購一本新約全書。透過網站 www.igod.co.li解答以色列人對耶穌及福音的大部份問題。埃坦巴表示曾經一個月內便有22000條「耶書亞」和其他有關的屬靈題目的搜尋,可見對類似網站的需求甚大。以色列聖經書院(Israel College of the Bible) ﹣唯一希伯來語的神學院 ﹣的媒體事工部也因應不斷增加的需求發展成完整的媒體中心。除了透過網站向群眾提供福音真相外,他們更設立了視訊工作室製作短片作網絡傳播,出版刊物協助以色列人尋找信仰答案,還有24小時電台廣播彌賽亞音樂和聖經經文。
互聯網的好處是幫助以色列人克服害羞和被視為背叛的恐懼,這些正是以往扼殺許多以色列人研究耶穌的教導的原因。上述網站設立了「問題和解答」的論壇,並安排了受訓的信徒解答問題及與網友探討他們的想法。因在網絡上匿名的緣故,討論可以更深入、更坦誠,達到面談未能達至的效果。
新生代的挑戰
以色列信徒正以幾何級數增長,對培養領袖、神學訓練和裝備宣教士都有迫切的需要。聖經學院現有150 名猶太裔或阿拉伯裔學生,他們積極進修為求取得神學、聖經研究、輔導…等等的學士或碩士資歷。我校以擁有大量基督教藏書為榮,但我們仍努力增加館藏,特別是不同語系的書籍,以配合讀者的需要。我們樂意與世界各地的朋友分享在聖地研究聖經的珍貴,現在有國際學生來修讀一學期或一學年的聖經課程。
這就是我們相遇的原因。若你想知道更多或在金錢上支持我們的事工,令更多未認識主的以色列人信主,建立信徒帶領和服侍他人,我們歡迎您成為我們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