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劉美鳳
CMJ於1809年成立,跟現在相比,那是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創立者要面對的不單是教會缺乏傳福音予猶太人的視野,更嚴重的是,教會完全忽視或不懂得欣賞猶太信仰的傳統價值。至十九世紀,特別是在歐洲,教會與猶太社群彼此爭拗不斷,互相鄙視,長期處於不信任與敵對的狀態。
CMJ在於十九世紀開始兩項重要發展:就是靈性與政治上的發展。英國興起第二波「福音派復興」,美國教會彷彿成為了福音派的一分子。這次復興喚醒許多基督徒的使命感。CMJ成立於拿破崙戰役(1801至1815)中段時期,當時拿破崙攻陷歐洲大部分地區,許多跟法國大革命有關的思潮傳到了這些地區,因此又稱為「刀劍下的啟蒙」。
當時身處西歐的猶太人品嚐到啟蒙的成果,經歷一場解放。數百年來,猶太人無論在經濟或政治上都處於邊緣位置,實際活動範圍都被限制在歐洲猶太人區內。拿破崙戰役後,猶太人區的圍牆倒下,西歐猶太人首次可以自由往來歐洲地區,這意味著會對猶太社群帶來的巨大轉變。
這次解放帶來一連串挑戰,其中一項是:猶太社群怎樣把傳統信仰習俗融合於現代社會中。猶太教以甚至以接近世俗的姿態出現,不同宗派如進步猶太教、正統猶太教及極端正統猶太教(Haredi)相繼出現,意味猶太社群於猶太區外獲得重生與解放。這種自由讓歐洲猶太人在西歐社會得以興旺發展,並且扮演舉足興重的角色,但是同時也變得更接近世俗,貼近社會,為福音開了一扇新的門。
西歐猶太人解放運動於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進行。1811年,葡萄牙全面給予猶太人自由,讓他們重開關閉超過二百年的猶太會堂;普魯士其後於1812年跟隨,但隨着滑鐵盧之役,拿破崙戰敗後,自由法於1815年給收回。其他歐洲國家於1824至1865年間相繼接納猶太人,包括1830年的荷蘭,1834年的瑞典及1838年的瑞士。
值得留意的是羅萊昂勳爵(Lord Lionel Rothschild)當時於英國五次大選中勝出,最後於1858年獲准當選為國會議員。
歷史背景往往對歷史發展起了關鍵作用,啟蒙思想較遲傳入東歐,東歐對民主自由思想較為抗拒,因此猶太人沒有受惠。十九世紀末,75%歐洲猶太人居住東歐。1795年,估計有250萬猶太人,其中80萬居住在俄羅斯及波蘭。1900年,1050萬猶太人當中,有510萬居住在俄羅斯。猶太人於「協議界限」(Pale of Settlement)範圍內居住,這個界限由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比薩拉比亞、克里米亞(半島)內的廿五個省組成,「協議界限」大部分地區位於波蘭。1917年定下的約束法,長達千頁的法律條文都跟猶太人有關。
猶太百科全書提供了一些統計數據,包括猶太人轉信基督教、羅馬天主教、希臘天主教及東正教的統計數字。十九世紀的時候,每年約有2000名歐洲猶太人轉信基督教。1890年,每年數字直迫3000──當中1000名來自「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1000名來自俄羅斯,500名來自德國,其餘來自「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與之平衡為每年有500人改信猶太教,主要為新教女信徒嫁給猶太男子後歸信猶太教。
大屠殺
「系統科學」(System Theory)理論的意思是:系統的部分轉變就會使系統其他部分改變,直至達到平衡為止。「納粹德軍屠殺猶太人」(Shoah)不單改變猶太社群,也改變基督徒群體。當猶太人問:「為甚麼這種事發生在我們身上?」基督徒會問:「為甚麼以基督徒為大多數的社會發生這種事?」教會隨之改變,希望消弭以往的隔膜。天主教會於「梵二文獻」(the Vatican II document Nostre Atarte)發表以下聲明,表明跟猶太社群的關係:
上帝為着猶太人祖先的緣故而珍愛猶太人。上帝對所賜之物與所出之言,絕不反悔,使徒可為此作見證。教會等待着那天,那天是何時只有上帝知道。那個日子。我們會與眾先知使徒一起,用同一種聲音稱頌上帝,「肩並肩服事上帝」……
……教會雖然為上帝新造的人,但是根據聖經經文,猶太人不應該被上帝拒絕或咒詛。所有信徒要留意,當傳講上帝話語或教義時,都不能偏離福音真理或不遵從聖靈教導。2
大屠殺後,英國成立「基督徒猶太人協會」(The Council of Christians and Jews),讓兩個信仰群體互相交流,成立目的實在值得嘉許。大屠殺後成立平台,這步十分重要。由於福音派以傳福音為主,以致對話產生問題。基督徒代表的其中一個妥協就是宣佈不再改變猶太人的信仰,以對話代替傳福音,這做法無疑取悅協會內猶太人成員。基督徒放棄向猶太人傳福音,就像是猶太人容許豬肉出現於協會午膳餐單內。自從卡喬治(Evangelical George Carey)以及坎特伯里(Canterbury)的幾位大主教成為CMJ贊助人後,CMJ感受到事件帶來的影響,於是決定拒絕以對話代替傳福音,然而這個做法在廢除前已奉行了一個半世紀。
二次大戰後,猶太人與基督徒關係不但起了變化,CMJ於歐洲的工作差不多全面停頓,這部分重要歷史給記錄下來,但是相信不能全面了解那段時期所有細節,皆因許多經歷過那個恐怖時期的見證人已經離世。
新以色列國
成立以色列國,成就許多CMJ成員心中的末世夢想。宣佈成立以色列國後,猶太社群回歸應許之地,緊附這片土地。以色列國如火鳳凰浴火重生,CMJ許多成員都認為這是末世重要急切的事,終於變成事實。流離海外的猶太人遷回以色列居住自然引起社會關注,讓以色列成為世界焦點。要留意成立猶太國頭二十年,耶路撒冷當時被分割,基督教會坐落於約旦人佔領範圍內。耶路撒冷於1967年統一叫人興奮,再次印證末世將至的事實,這時引用蕭伯納的忠告最為適合: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欲望落空,二是欲望已成。
這件事改變CMJ近一世紀的傳道工作。問題是我們要抓緊甚麼?這些時候到來,本質上起了甚麼變化?加強了甚麼?削弱了甚麼?得到了甚麼新機會,失去了甚麼舊機遇?會不會只集中關注CMJ分會範圍內的本地猶太社群,忽略以色列?我們得到甚麼?失去甚麼?
這些問題不容易解答,難以得到肯定答案,但是不應該停止發問。希望透過這些問題幫助我們反思,看看我們是不是真正支持及鞏固CMJ理念。同時需要探討一些歷史問題,二次大戰初期,有多少CMJ員工在歐洲?他們當時在哪兒?服事的群體發生了甚麼事?可悲的是曾經置身猶太人恐怖大屠殺中的信息,其實對我們十分重要。這些點滴,跟投入建立以色列國,同樣重要。
怎樣捨棄於歐洲社會建立超過一世紀的工作和資產?大屠殺期間,跟我們機構有聯繫的社群之相關記錄在哪裏?我們需要做甚麼?是不是有充足理由於歐洲重新設立CMJ?以上問題,我沒有確切答案,但是相信這些問題對未來起關鍵作用。
另外,發展以色列事工直接由英國支持,要考慮這方面對以色列國的影響。這種關係會影響兩個群體。英國事工重新引起以色列注意,以色列事工也反映與英國的關係。不應該由我說出英國事工帶來甚麼影響,這是英國CMJ的工作。回首CMJ的英國事工,CMJ成立頭一百年,主要集中服事英國猶太人。CMJ於世界各地服事以色列人,地域上的以色列國怎樣讓英國及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黯然失色?這種情況下,成立以色列國對我們本地事工造成一定負面程度影響。
我希望結束報告前,談談我們事工最具挑戰的部分──傳福音。
具挑戰的地方在於我們希望用文字與行動跟猶太社群分享福音,而猶太社群通常不希望我們這樣做。最明顯的反對聲音是他們覺得「傳教士想改變他們本身的信仰」,有些猶太人反應強烈,甚至號召教會解散CMJ。我猜想當教會覺得CMJ不會遵從時,許多教會領袖選擇向猶太人妥協。接納多元文化、把「包容」推崇為社會重要的美德,並沒有讓我們工作變得輕鬆,這從我們逐漸失去主流教會的支持可以反映出來。
偏離傳福音路線
許多基督教機構選擇宣揚使命時刪去傳福音一欄,轉而選擇「安慰」傳道工作(這是建基於以賽亞書40:1:「你們的上帝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他們希望樹立榜樣引領猶太人尋求耶穌,行動集中提倡關懷猶太社群脆弱部分,特別是以色列。此舉為他們贏得猶太人朋友及猶太社會讚賞,但是不符合大使命提出的要求。他們的行動可能為我們打開傳福音那扇門,我不想說他們所做一切毫不重要──只是未完全。
CMJ頗堅持把「E」(Evangelism)放在使命首位。傳福音為我們機構核心部分,改變這部分會改變我們的取態,造成反天覆地的變化。事實上,我們把傳福音工作放在首位,極具價值,同時為每個人帶來挑戰──究竟我們做了多少傳福音工作?投放多少時間與資源傳福音?捐助者支持我們,他們是不是了解CMJ把傳福音予猶太人放在首位?他們是否知道許多教會不歡迎這種做法?是否了解即使傳福音會讓我們跟猶太社群的關係變得複雜,然而我們非得這樣做不可?
為甚麼要把傳福音放在首位?
最簡單的答案:因為上帝把這個放在首位。從亞伯拉罕之約到彌賽亞為我們贖罪犧牲,上帝心中記掛着要拯救猶太人。猶太人可能不是常常傳福音,但他們所服事的上帝卻常常宣揚救恩,藉着拯救猶太人拯救世界。
上帝藉着彌賽亞讓世界與祂復和。(哥林多後書 5:21)
保羅這樣寫: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馬書1:16)
這肯定是保羅最偉大的宣教宣言,他指出上帝計劃把福音傳給猶太人及全世界,藉着向猶太人傳福音,把福音傳遍世界。
保羅用「先」這個字把要竭力傳福音的核心放在猶太人身上。
基里沙(Mitch Glaser)指出:
當然,使徒保羅並不是說,為要遵守「先是猶太人」的命令,必須等到每位猶太人都聽過福音後才可以去傳福音給外邦人;保羅也不是說福音已經傳給了猶太人,所以,「先是猶太人」已經失去了當代的意義。羅馬書1章16節的希臘原文是現在時態,對所有世代都是合用的。而且根據這節聖經的推論:如果福音仍然是神的大能,仍然要救一切相信的,那麼傳福音的優先次序仍然「先是猶太人」。
保羅所用的proton(πpωtov)這個希臘詞,中文譯作「先」,意味事件鋪排有優先次序,非順序排列寫成。有人把這節經文解讀為傳福音予猶太人的機會已經轉到外邦人那裏去。Proton(πpωtov)這個詞同樣出現在馬太福音6:33:「……要先求上帝的國……」,基督徒不會採用順序排列的概念解讀這節經文,我們會把尋求上帝的國放在人生中最重要位置。3
保羅為外邦人使徒,主要傳福音予外邦人,但是沒有減少他關注拯救猶太人。無論往哪裏向外邦人傳福音,保羅都會向當地猶太人傳福音。每到一個城市,保羅習慣先向當地猶太人作見證,再向外邦人傳福音(使徒行傳13:13-52;14:1-5;18:7-11;19:8-10)。保羅常常記掛拯救猶太人,使徒行傳記錄了他的傳道工作,保羅寫羅馬書1:16這節經文正是他所有傳道工作的演繹。4
未來展望
CMJ成立已經二百零五年,我重新呼籲透過文字及行動,把福音再次放回首位。每個支部會按當地情況對這個呼籲作出獨特回應。我們於世上不同角落服事不同群體,上帝已經託付我們每一個去傳福音。傳福音方法每處地方各有不同,但信息一致,就是耶穌是猶太人的唯一彌賽亞,祂依然招聚子民到祂那裏去。
我們必須尋求新方法把信息帶到猶太社群去,猶太社群必須理解拉比世界把福音與猶太人隔絕了,只有這樣,猶太社群中的猶太人才可以認清耶穌的宣稱。現代科技與社交媒體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給有心認識福音的人,好奇的人可以毫無攔阻地自行尋找資訊,為猶太人生命自猶太隔離區後重新帶來動力。
今年國際會議提供機會探討尋求新方法傳福音。我們依然忠心於大使命,秉承CMJ信念,互相學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猶太人觀點看法之改變
2002年7月猶太學者報告
《猶太人對基督徒及基督教聲明》(DABRU EMET)
近年來,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關係起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猶太人經歷近兩千年的流離,基督徒傾向定性猶太教為失敗的宗教,較好的也只是說猶太教是為基督教開路,最後由基督教成就一切。大屠殺後數十年,基督教起了反天覆地的變化。愈來愈多羅馬天主教及新教官方教會團體,公開聲明對以往猶太教及猶太人的不人道對待深感懊悔。這些聲明表明傳道工作及教導基督徒方面需要革新,要讓基督徒了解上帝與猶太人之間所立的持久之約,應該讚揚猶太教對社會文明與基督教的貢獻
我們相信這些改變會讓猶太人反思,作出回應。這句話是說給不同宗派的猶太學者聽,我想現在是時候讓猶太人明白基督徒怎樣努力推崇猶太教,是時候讓猶太人反省猶太教要怎樣評價基督教。第一步,我們會發出八項聲明,表明猶太人與基督徒之間互相影響。
猶太人與基督徒敬拜同一位上帝
基督教興起前,猶太人是唯一一個群體敬拜以色列的上帝。基督徒同樣敬拜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的上帝──天與地的創造者。基督教不是其中一個宗教可以供猶太人選擇,而我們作為猶太神學學者感到欣慰,因為藉着基督教,數百萬人可以與以色列的上帝建立關係。
猶太人與基督徒於同一本書裏面尋求能力──聖經(猶太人稱為「他納」(Tanak)即《希伯來聖經》,基督徒稱為「舊約」)
返回信仰定位、靈性更新及教派間教導,我們學到類似道理:上帝創造及維持整個宇宙秩序;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藉着上帝的話語教導他們過正直的生活;上帝最後會救贖以色列及全世界。猶太人與基督徒解讀聖經時有許多不同地方,當彼此尊重。
基督徒尊重猶太人對以色列地之訴求
大屠殺後,於應許之地成立猶太國為猶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事。基督教以聖經為本,基督徒喜見以色列成為猶太人與上帝立約的實際中心,這是上帝應許給予猶太人的地方。許多基督徒支持以色列國的原因遠超於政治,身為猶太人,得到這些支持實在感到欣慰。根據猶太人傳統,要為居住猶太國的外邦人秉行公義。
猶太人與基督徒接受妥拉(Torah)道德標準
妥拉的道德核心標準就是不可以剝奪人生命的聖潔和尊嚴,我們所有人都按上帝的形象而造。這個道德重點可以成為改善兩個群體關係的根基,同時以此為本,向所有人作出有力見證,改善我們生命質素,對抗邪惡與拜偶像之風,這些不良風氣只會使我們墮落。經過上世紀恐怖經歷,特別需要這種有力見證。
納粹主義不是基督教現象
如果沒有基督徒反猶太教的歷史,沒有基督徒暴力對待猶太人,納粹主義不會形成及出現。當時太多基督有份於、甚至認同納粹黨暴政,而其他基督徒沒有嚴厲阻止暴行,但是納粹主義興起不是基督教引申出來的。假如納粹黨成功滅絕猶太人,下一步會更直接殲滅基督徒。納粹黨統治期間,要感激一些基督徒冒着生命危險,甚至犧牲生命拯救猶太人。我們要把這些事放在心上,繼續鼓勵基督教神學拒絕蔑視猶太教及猶太人。我們欣喜看到一些基督徒拒絕這類蔑視猶太人的教導,我們不會把他們祖先所犯的罪歸咎於他們身上。
正如經文所說,要等到上帝救贖整個世界,才能解決猶太人與基督徒間不能融合的分歧
基督徒藉着耶穌基督和基督教傳統認識上帝服事上帝;猶太人則藉着妥拉和猶太人傳統認識上帝服事上帝。這些分歧不會因為其中一個群體堅稱解經比另一個群體準確而解決,更不可以用政治力量使對方屈服。猶太人要尊重基督徒相信基督教的啟示,正如我們希望基督徒尊重我們相信猶太教的啟示。不論猶太人或基督徒,不應該把自己的教導強加在對方身上。
猶太人與基督徒建立新關係不會削弱猶太人習俗
改善關係不會加速文化與宗教融合,這是猶太人所恐懼的。改善關係不會改變猶太人傳統敬拜模式,不會多了猶太人與外邦人通婚,不會游說更多猶太人轉信基督教,不會讓猶太教與基督教扭曲融合。我們尊重基督教信仰起源於猶太教,直到現在,彼此仍然有密切關係,但是看不到這是猶太教的延續。惟有珍惜傳統,才能讓關係變得完全。
猶太人與基督徒必須共同合作,追求和平公義
從持續的迫害、貧困受苦,世人又愈來愈墮落,猶太人與基督徒都知道世界仍然未得到救贖。雖然和平公義都出於上帝,但是我們與其他信仰群體共同努力,可以讓盼望已久的上帝的王國降臨。無論一起或分開,都要把和平公義傳遍世界。以色列先知的願景可以指引我們: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以賽亞書2:2-3)
1大覺醒運動(Great Awakening)是指一場共有三波的福音派復興運動:第一波是1731至1755年,由約翰·衛斯理及懷特腓德發起;第二波是1790至1840年,由查爾斯·西蒙在英國發起;第三波是1850至1900年。
2教宗保祿六世在1965年10月28日發表了《教會在我們這個世代跟其他宗教關係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The Church To Non-Christian Religions Nostra Aetate)。
3Darrell Bock and Mitch Glaser,“To the Jew First: The Case for Jewish Evangelism in Scripture and History”(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s, 2008);中譯本:《先是猶太人:向猶太人傳福音的聖經及歷史論據》(王大民譯,香港,選民差會事工,2009),頁21-22。
4出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