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時代偽證者」(Denial)觀後感 – Henry Ho

「時代偽證者」是圍繞今日猶太人如何回應這個民族傷痛作為主題的電影。這電影講述猶太裔美籍歷史學家Deborah Lipstadt,因為在她一本有關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著作中抨擊過氣二戰歷史書暢銷作家David Irving的反猶立場,於是遭到對方控告誹謗,企圖借官司重建自己的名氣,於是在英國展開了連場審訊。

Lipstadt作為猶太人,我們不難理解她會對這段歷史抱有切膚之痛,所以她因公義之名由美國走去英國的法院面對這次官司。但故事的發展卻見到Lipstadt面對着以下種種荒謬的事情:

  1. 到了英國,她期望在當地的猶太領袖能夠對她的官司抱着支持的態度,甚至是經濟的資助,殊不知他們對事件的冷淡與息事寧人的態度與自己所堅持的原則產生嚴重落差;
  2. 案件針對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理應讓倖存者能夠為自己發聲,而在退庭時有倖存者向Lipstadt表示希望在這案件中有為自己同袍發聲的機會,殊不知當Lipstadt向律師團隊表達這個訴求時不單被拒絕,而且她更被提醒在庭上不准出聲,否則便會為自己的對手David Irving製造了攻擊的機會,令她深深不忿;
  3. 審訊過程中控辯雙方舌劍唇槍,極為緊湊,代表Lipstadt的律師團在起初處於劣勢之下,被Irving的詭辯破壞了部署,幸得團隊的資深大律師Richard Rampton在逆境中改變盤問方式而成功把劣勢扭轉。但在結案陳詞階段,原本準備迎接勝利的Lipstadt一方被法官質疑如果Irving 是真心相信大屠殺沒有發生,那麼他在其著作中的反猶立場只是出於個人的偏見,便不構成他扭曲歷史的指控。法官在判決前夕的疑問令原本以為勝利在望的Lipstadt內心再次泛起不安,質疑司法制度的有效性;
  4. 而最最最荒謬的事,就是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事件在具備充足人證、物證與國際公認的情況下,居然要擺上英國的法庭上去防止這歷史事實不被判決所推翻。

看見以上種種荒謬,最後Lipstadt雖然贏了官司,但作為旁人總會覺得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去捍衛一個原本已經有定論的歷史,這樣做值得嗎?

Lipstadt在選擇堅持公義的過程中,雖然面對很多衝擊,更因為要作出不少妥協而感到掙扎,但背後只因她相信一個道理,就是如果納粹大屠殺的事實一經扭曲,久而久就會變成常態,歪理會借言論自由之名而散播。

她的信念也間接回應了是否須要每年有大屠殺紀念日的問題。 猶太人認為紀念日的目的,不在於再次挑起兩個民族之間的仇恨和傷痛,反而是每年藉着這個紀念日去重覆提醒世人不要把同類事件再次放在猶太人以至其他民族身上,但要達到這個結果就正如Lipstadt所信的一樣,就是確保歷史事實不會被人肆意扭曲,否則如果扭曲加上人的善忘,錯誤的歷史就會重演。

這電影中節奏緊湊的法庭激辯實在扣人心弦,筆者很感受到觀眾的內心被Lipstadt在審訊過程中那患得患失的心情帶動而推至高峰,到最後能與她共享勝利所帶來的甘甜。但散場筆者卻感到憂慮的,事關Lipstadt的最後勝利絕不是由她一人建立的,而是當中有着一班不齒David Irving的不義,與及認同及關注Lipstadt對自己猶太同伴那份情感的英國律師團隊一起締造的。因為反猶事件仍會不斷發生,Lipstadt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面對猶太人遭受不公義的批評甚至施以襲擊,實在又有幾多人願意與他們同心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