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太主義(八):1942-1945年的反猶太主義

上一篇我們分享過多年來納粹德國政權在處理「猶太人問題」的政策與措施,包括:驅逐出境、「重新安置」,甚至「安樂死」等,今次我們會繼續看看納粹德國政權治下的情況。

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1941年7月,希特拉任命海因里希‧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負責處理對納粹德國政權有威脅的人。其後赫爾曼‧戈林(Hermann Goering)授權萊因哈特‧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為「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作預備,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亦參與當中。1942年1月20日納粹德國統治階層於柏林舉行了萬湖會議,會中落實對猶太人迫害與屠殺的最後階段措施,即「最終解決方案」的方針,旨在使猶太民族徹底滅絕。隨著有系統地落實對歐洲猶太人的屠殺,「馬達加斯加計劃」於1942年2月正式擱置;「萊茵哈德行動」滅絕計劃開始,由艾希曼負責執行、監管,並陸續在波蘭及白俄羅斯興建滅絕營及加建集中營內的滅絕設施。

華沙猶太人隔離區(Ghetto)起義

1942年夏,超過25萬猶太人被送往滅絕營,引發猶太人隔離區的戰鬥組織發起反抗,至1943年4月起義正式爆發,惟至5月反抗被瓦解,華沙猶太人隔離區被焚毀,這次起義導致1萬3千名猶太人死亡,更多的猶太人被送往滅絕營。事件對「最終解決方案」未有造成影響,但希姆萊認為需要加速對猶太人的滅絕行動。

滅絕營的興建與使用

自1942年開始為配合「萊茵哈德行動」滅絕計劃,納粹德國在佔領的波蘭境內興建了多所滅絕營,包括:切爾姆諾滅絕營(Chelmno extermination camp)、貝爾賽克滅絕營(Belzec extermination camp)、馬伊達內克滅絕營(Majdanek extermination camp)、索比堡滅絕營(Sobibor extermination camp)、特雷布林卡滅絕營(Treblinka extermination camp),還有較為人所認識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加建的二號營區-比克瑙(Birkenau);及位於白俄羅斯的瑪麗‧特羅斯特內茲滅絕營(Maly Trostenets extermination camp),接近270萬猶太人於這些滅絕營中被二氧化碳及作為殺蟲劑之用的齊克隆B(Zyklon B)毒氣殺害,他們的衣物、首飾、眼鏡、金牙等卻被取去再用或循環再造,甚至死者的骨灰也被加工成肥料。至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奧斯威辛集中營,整個滅絕計劃才告終結。

自納粹德國統治以來到1945年,這些政策與計劃在德國和大部分被佔領的歐洲得到了廣泛的支持。當時歐洲約有三份之二的猶太人,即將近600萬猶太人被謀殺,其中約有120萬兒童,被稱為「猶太人大屠殺」,而1月27日被定為國際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日。這段歷史是非常明顯的反猶太主義表現,之後反猶太主義有否隨著納粹德國統治的完結而消失,我們將在下次繼續討論。

註:1. 相片為當年用作殺害猶太人的齊克隆B(Zyklon B),攝於馬伊達內克滅絕營(Majdanek extermination camp)博物館。

2. 有關猶太人大屠殺的書籍,大家可參閱【耶穌與猶太人大屠殺-反思苦難與盼望】馬約珥 Joel Marcus著,CMJ HK出版。

參考資料:

  1. Longerich, Peter. “Holocaust-The Nazi persecution and murder of the Jew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2012.
  2. Rees, Laurence. “The Holocaust-A new history”, Penguin Random House, U.K., 2017.
  3. Snyder, Timothy. “Black Earth-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and Warning”, Penguin Random House, U.K., 2015.
  4. Online course: “Antisemitism: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Yad Vashem-the World Holocaust Remembrance Cente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