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太主義(三):第八世紀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反猶太主義

過去兩次我們談過反猶太主義起源及第一至八世紀的情況。今次我們將開始進入中世紀至近代,反猶太主義是如何呈現?

第八世紀至改革時期的反猶太主義

教會歷史發展至八世紀,最終的教義憲章正式產生,中央集權運動令教會組織穩固,教皇權力得以確立,異端的威脅消除。教會認為猶太人可以被存留下來是因為他們在第二次基督降臨時,可作為「教會是真選民」的見證者。因此,他們被容許在歐洲基督教化的幾個世紀中,在歐洲定居及建立會堂和社群,然而,在基督教王國中的激進民眾運動和世俗諸候對於猶太人的看法往往很極端。11世紀前,在宗教和政治的影響下,猶太人遭受迫害、經濟機會受到嚴重限制。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歐洲西北部首次大規模爆發針對猶太人的暴行。對猶太人的仇恨隨後更加以非理性的妄想形式出現,12世紀中葉,血祭誹謗(blood libel)猶太人被指謀殺基督教兒童,以吸取他們的血製作逾越節的無酵餅,第一宗此類指控是1144年英國諾域治的威廉(William of Norwich)的去世。雖然偶爾會出現一些文書和權威指出這些指控的虛假和失實,但大部份時間,他們均保持默認,甚至將「受害者」列為天主教會的聖徒,因此,猶太人的負面形象仍被存留。同時,猶太人的職業限制日益嚴重,導致他們集中於借貸和黃金業務。教會一方面反對借貸取息,另一方面王室資金、修道院經費往往來自這些借貸和金融業,但統治者隨時更改利率,甚至禁止債權人收回債務、對債權人迫害、驅逐,甚至處決。

1215年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Fourth Lateran Council),議決強迫猶太人穿上能識別的標記或服裝,以區分他們的身分,禁止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的社會接觸,在社會上猶太人被標示非人化的圖像中,「猶太人的母豬」(Judensau)是其中一種詆譭猶太人的圖像。在中世紀,西歐的反猶太主義和意識形態源於哲學家和思想家的推動,這些宗教和政治運動,引起多次猶太人被驅逐,計有1290年猶太人被驅逐出英格蘭,1350年被驅逐出德國的大部份地區,1394年被驅逐出法國。在14世紀中葉黑死病摧毀了歐洲時,猶太人成為民眾不滿的發洩對象。1478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成立,不肯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於1492年被逐出西班牙,1497年被驅逐出萄萄牙。這逼使猶太人遷往對他們較為寬容、接納的東歐。

從改革時期到法國革命的反猶太主義

在16世紀至17世紀,基督教改革運動紛紛出現,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的《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引發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起初馬丁・路德對於猶太人持積極的態度,並對猶太人在歐洲面對的困境甚表關注,且熱衷於通過宗教改革,使猶太人成為基督徒,可是或許他聽了一些猶太人對主基督的拒絕及咒詛,在他晚期的著作中,如:《論猶太人及其謊言》(On the Jews and Their Lies)、《不可言諭的名》(Vom Schem Hamphoras), 內容包含了譴責猶太教,認為猶太人是撒謊、咒罵和褻瀆的惡魔,其中在《論猶太人及其謊言》寫了以下對猶太人的建議,包括:毀壞猶太人的房屋;沒收猶太人「褻瀆神」的書籍;禁止猶太教師教學,對於違者作出懲罰甚或處死;禁止他們高貸款活動,沒收他們的財富;懲罰猶太人,讓他們去做苦工,甚至驅逐猶太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針對猶太人的建議,在路德當代引起效應,但四世紀後二次大戰時,卻被納粹黨揀錄了並重印成小冊子作反猶太人宣傳之用,並不幸地被付諸實行。

另外,在17至18世紀,在啓蒙運動推動下,理性成為影響生活各方面的新思維基礎。這些新興思想在英格蘭、美國、荷蘭及法國等地發展,在運動下,英國人約翰・托蘭德(John Toland)認為猶太人可以在不放棄自己的思想和宗教進入社會。法國人伏爾泰(Voltaire)、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卻認為啟蒙運動的基礎是反對任何宗教觀念,其中猶太人對傳統和宗教的固執觀念是應該被摧毀。這些啟蒙運動的思想家雖不是刻意持有反猶太主義,但是這些新興的思想和政治理論為猶太人帶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甚至成為18至19世紀革命思想和事件的因素。

在16至18世紀初期,當猶太人從西歐被驅逐遷移至東歐時,他們集中定居在波蘭,起初波蘭人對於猶太人的態度表現歡迎,尤其波蘭的什拉赫塔(Szlachta)統治階層,特許猶太人在波蘭有自治的權利,且在社會經濟擔當重要的角色,既為統治者及貴族提供了獨特的經濟功能,亦是城市和農村貨幣流轉的媒介,然而這些借貸活動往往使猶太人處身於不穩定的地位。當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思想在東歐滲透的時候,基層的反猶太情緒於漢堡和農奴中蔓延,加上猶太人作為借貸人和店舖的出租者,令波蘭的基層、農奴加增了對猶太人的仇恨和反對,並在宗教的影響下,形成對抗的局面。

1648至1657年間,哥薩克酋長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與當地的農民結盟,對立陶宛聯邦發動一系列的抗爭。其中,猶太人成為被針對的對象,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殺、逃亡、被捕,甚至被賣作奴隸,這些血腥暴力事件對他們造成的創傷持續了幾個世紀。亦使他們認為相信這些短暫的接納,周旋於國家和社會力量之間的生活是極不安全的決定。

到18世紀開始,人文主義觀念發展,西歐開始重新接納猶太人,猶太人帶着東歐的創傷,回到西歐。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1791年法國的猶太人首次獲得解放。19世紀早期拿破崙戰爭期間,「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思想傳遍整個歐洲,法國、英國、愛爾蘭、奧地利、匈牙利和德國的猶太人紛紛被解放,猶太人在社會中重新得到經濟的機會,但同時猶太人的獨特性,仍令他們經常處身於被排斥的風險之中。

參考資料:

1.  Beller, Steven. “Antisemit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2015.

2.  Lazare, Bernard. “Antisemitism, its history and caus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U.S.A., 1995.

3.  Online course: “Antisemitism: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Yad Vashem-the World Holocaust

    Remembrance Center, 2018.